我是一位高中老師,一直非常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在中學階段很多孩子都會經(jīng)歷一些心理波動,甚至會出現(xiàn)嚴重的心理問題,因此不少人都堅信,孩子在青春期一定都有一個“叛逆期”,但近年來的一些心理學研究并不支持這個觀點,在我的教育實踐中也能看到,有一些孩子可以波瀾不驚地通過青春期。這讓我在教育教學中會有意無意地進行對比觀察、尋找原因,到底是什么決定了孩子中學階段是否有心理問題。有一次,一位老師向我講述了她的故事,讓我一下子豁然開朗:有不少孩子是“缺”父母的!
這位老師是一位比較要強且追求完美的老師,擔任過班主任、年級組長、教務主任,她對女兒更是精心培養(yǎng),嚴格要求,女兒從小學起就成績優(yōu)異,可謂是家庭、事業(yè)都非常成功。但女兒在初二時突然毫無預兆地就進入了所謂的“叛逆期”,母女關系逐漸緊張,孩子的反抗、疏離以及學習成績的急劇下滑,讓這位教師母親一度陷入了深深的挫敗感和無力感,孩子經(jīng)常無緣無故地跟她爭吵,她甚至感到這個孩子可能前途無望了。
母女關系的轉機出現(xiàn)在初三下學期的一個晚上。當時晚上7點左右,這位老師接到了女兒電話,哭著請求接她回家。這位老師立即前往學校,并了解到具體事由:女兒因為晚自習課前和同學在走廊喧嘩,被班主任取消晚自習資格,勒令她一人立即離校。憤怒的她想沖出校門,還好被門崗叔叔留住,讓她打電話給父母?;丶液螅@位老師想要批評孩子為什么要在走廊上喧嘩,但還是先與女兒的班主任進行了一番教育方法上的探討。她當著女兒的面致電了女兒的班主任,因為都是同行,她指出了女兒班主任工作的不當之處:處事不公,既然一群人喧嘩,不可只處罰一人;方式不當,勒令立即回家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反而激化了矛盾;安全意識淡薄,在沒有通知家長的情況下,不可勒令小孩回家……
放下電話,這位老師就準備批評自己的女兒,卻看到女兒瞪大了眼睛,用無比驚訝的目光望著她。這個目光讓這位老師一下子想到了好多,也突然明白了好多:多少年來,這還是她第一次站在女兒的立場上,替女兒說話!
沒錯,作為一個過度替女兒未來著想的媽媽,她總是刻意把自己擺在一個盡可能公正、客觀的立場上去評價、要求自己的女兒,這時她就會把正常地理解、關心孩子當成溺愛孩子,總是在家庭中創(chuàng)造一種情境,讓家庭總是在模擬未來社會的殘酷競爭環(huán)境,而自己也總是在扮演那些督促者、監(jiān)督者,從來沒把自己當成孩子的媽媽和親人!
有了這樣的反省,母女關系一下子拉近了。女兒開始主動向母親傾訴心里的委屈,為了解決學習、生活上的困境,女兒也會主動地請求母親的支援。而這位老師也會更多地留心孩子的各種內心問題,理解她的難處,替她著想,這時那個恐怖的“叛逆期”一下子就無影無蹤了。
這件事帶給這位教師母親最深的感受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從來就不缺狹義上的“老師”,缺的是“母親”和“親人”。常言道,如果你是一只鳥,周圍會有太多的人關注你飛得有多高、能飛多遠,只有父母最關心你飛得有多累,而對孩子來講,父母的這個角色是更重要的,因為他們還是剛剛會飛的脆弱雛鳥??上У氖牵F(xiàn)在有太多的父母放棄了這個角色,搶正牌老師的工作,除了督促孩子的功課,就沒有別的角色。歸根結底還是父母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內心的焦慮情緒,為遙遠的、不確定的未來想得太多了,忽略了自己做父母要關懷孩子的天性。
父母的愛、共情和包容是這個世界上其他任何人不可替代的,是孩子成長的陽光和空氣,一刻不能少,父母每天都要給孩子提供這些情感需要和支持,長期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成長的孩子才會有充分的安全感。已經(jīng)有很多心理研究支持一種假說,內心安全感強的孩子,他們更不會安于現(xiàn)狀,反而會有更大的心理能量、自信和勇氣去挑戰(zhàn)不可能,克服生活和學習中的困難,追求進步。研究還證實,安全感強的孩子甚至比每天都在被督促下的孩子更能靜下心來學習和做事,而且是用一種積極主動的心態(tài)。孩子內心的安全感像是船舶中的壓艙石,可以對抗很多風浪;同時,童年時代確立的安全感是整個人生的堅實后盾和不竭的動力源,可以支撐人的一生都有積極進取的心態(tài)。
當然,父母在家庭生活中也需要做一個督促者、監(jiān)督者以及知識的傳授者,這些也是老師的角色。這也是必要的,因為我們都需要給孩子一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孩子天性中會有一些懶惰、貪玩等傾向,需要父母的提醒與糾正,但有兩個原則不能忘記:一是這不是父母的唯一角色,關愛、共情也同樣重要,甚至更重要。二是當孩子需要的是“父母”時,父母不可只當狹義上的“老師”,父母要能深深地理解孩子內心的苦處和需要,比如當孩子考試考砸了的時候,你要扮演哪個角色?督促者、批評者,還是安慰者、理解者?這時的父母要觀察孩子,孩子如果已經(jīng)在深深地自責和內疚了,你還要再做督促和批評者,就只能讓孩子的內心陷入無底的深淵。這時的父母首先就要做理解者、安慰者,然后可以與孩子一起分析原因,找到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或者,更高級一些的父母,先做安慰者,再做鼓勵者和啟發(fā)者,讓孩子自己找到改進的路徑。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或更久之前,孩子的負面情緒可以在田野里、操場上、游戲中盡情釋放??山裉旌⒆拥呢撁媲榫w得到釋放的時間和場域明顯不夠,青春期的煩惱得不到有效排解,與自己和解的能力得不到鍛煉……此時,父母要多一份孩子視角,要學會理解孩子的真實行為與感受,創(chuàng)設孩子情緒的出口,用共情與包容驅散他們的委屈、不甘與煩惱,為孩子的成長提供滿滿的安全感。
情感是人的一種天性,也是家庭關系的紐帶和潤滑劑,我們不能壓抑它的表露。當孩子從口中第一次喚出“媽媽”或“爸爸”時,一個弱小的生命對您的依賴是不是喚起了您內心最柔軟的部分,您是不是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自己的興奮和喜悅,而您的喜悅是不是也讓孩子體會到了,孩子是不是也笑了起來?請記住這一刻吧,孩子是那么需要與您的情感連接。孩子長大以后,依然需要這種情感的連接,孩子每一次的真情流露,我們都不要做“掃興”的父母,也要用真情回報。但是,孩子大了一些,有些父母為追求一種威嚴感,以求對孩子的全面控制,故意克制自己的情感表露;還有一些父母以孩子大了為由,羞于表達自己的真情,這都割裂了與孩子的親情。當孩子興致勃勃地分享他們在生活與學習中的所感所悟所思所得時,我們不要嫌棄他們的幼稚,要盡可能體會他們話語的情境,不妨把自己當成一個與他們同齡的孩子,盡情與之共情,同笑同哭;當孩子向我們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時,我們不要嘲笑他們的無知,要耐心給予解釋。
父母還要做孩子堅定的“信任者”。物質豐盛的今天,相對于為孩子創(chuàng)設優(yōu)越的生活條件,更重要的是將父母之愛集中體現(xiàn)在“信任”上:為孩子創(chuàng)設一個個選擇的情境,相信他們的選擇,同時也愿意為孩子某時某種不適當?shù)倪x擇而產(chǎn)生的后果托底,從而培育孩子學會選擇的能力……
當然,除此之外,父母還要明白逐漸放手的道理,隨著孩子的長大,父母要一點一點地放手,關愛、關懷要與孩子的年齡相符,理解要從他們的真實需要出發(fā),包容也要有度……
父母的角色很多,絕不只是督促者、監(jiān)督者和知識的傳授者??傊?,父母首先要給孩子創(chuàng)設一個溫暖的港灣,孩子可以在這里備好能量,從這里航行世界,而當他們沮喪時,這里又可以無條件地接納他們,為他們療傷、打氣,鼓勵他們再次揚帆遠航。
(孫金花 作者單位系湖南省株洲市第十八中學)
《人民教育》2025年第1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pdsfzw.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