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主題聚焦課堂筆記(上):總體策略
雖然信息化時代,拍課件代替記筆記的場景并不少見,但翻閱學生的筆記本時,你仍可以看到,戊戌變法旁的手繪天平圖標注改革派與守舊派的勢力對比,光合作用公式旁的綠色箭頭連接著校園綠植的生長記錄,作文草稿邊緣的紅色批注記錄著每一個修辭的思考……這些筆記無一不在展示著思維生長的印記。這啟發(fā)我們,信息化時代并非不需要筆記,而是要讓筆記成為引導學生思考的腳手架。
筆記意義的再發(fā)現
手寫激活深度思考?,F代腦科學發(fā)現,當學生動手書寫時,指尖的觸覺、眼睛的觀察和大腦的思考會形成深度聯(lián)動。這種聯(lián)動就像一臺精密儀器,將零散的信息加工成系統(tǒng)認知。在一節(jié)生物課上,教師發(fā)現,親自動手繪制豆芽生長曲線的學生,在解釋光合作用時能結合具體數據展開分析,而依賴課件截圖的學生往往只能復述課本概念。這背后體現出手寫筆記的獨特價值——它迫使學生在記錄時不斷選擇(哪些是重點)、關聯(lián)(知識點如何連接)、重構(如何用自己的話表達)。這種主動的思維活動,是單純拍照保存無法替代的。
新課標落地的實踐路徑。新課改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創(chuàng)新思維和實踐能力,需要實實在在的抓手。某中學語文組的探索給出了啟示:他們設計的“三棱鏡筆記法”,引導學生在古文批注中建立三重聯(lián)系——語言特色、文化內涵、現實啟發(fā)。如學習《岳陽樓記》時,“先天下之憂而憂”不再只是背誦的句子,引導學生在句子旁邊記錄社區(qū)志愿者的故事、將“政通人和”的治國理念轉化為班級公約的修訂建議,這正是新課標倡導的“知識向素養(yǎng)轉化”的生動體現。
對抗信息碎片的導航儀。在短視頻與智能推送的包圍下,學生需要整理思緒的方法。好的筆記應該像認知導航儀:指引方向,建立結構,見證成長。比如用▲標注核心概念,就像在知識海洋中插上路標,避免迷失在信息洪流中;通過思維導圖將零散知識點連成網絡,如同整理房間時給物品分類貼標簽;設置修訂專區(qū)記錄新發(fā)現,像樹木年輪般標記思維進階的軌跡。
三步強化思維訓練
工整的筆記未必能有效激發(fā)思考,關鍵在于如何把“知識復印機”變成“思維訓練場”。
思維覺醒:從被動抄寫到主動篩選。初學結構化筆記的學生,需要教師引導他們看見思考的痕跡。某節(jié)語文課上,教師將《蘇州園林》的課件說明文與學生游記并排展示,引導學生用紅筆圈出共性的說明方法,用藍筆標注差異。學生們由此發(fā)現“課件用分類說明展現園林布局,游記用舉例說明記錄游覽體驗”,進而提出“說明方法選擇是否與讀者對象有關”的深度追問。這種引導式的對比訓練,像一把鑰匙打開了學生的提問意識。此時教師引入“三色筆記法”——黑色記錄客觀事實,紅色標記個人疑問,綠色延伸生活聯(lián)想,這種引導幫助學生邁出主動思考的第一步。
思維進階:從零散記錄到邏輯建構。當學生開始自主思考,教師需要提供結構化工具,在此過程中需扮演“思維教練”,避免思維碎片化。如在數學課堂開發(fā)“問題鏈筆記”,要求每個知識點旁設置三大追問:是什么(概念本質)、為什么(邏輯依據)、怎么用(實際場景),這種訓練使學生逐漸建立邏輯閉環(huán)。又如在化學課堂筆記中引入“思維碰撞頁”,引導學生用不同顏色的筆互相批注電解池原理筆記,針對“充電與放電是否可逆”展開辯論,最終促使全班深入理解能量轉化的本質差異。
思維躍遷:從知識存儲到認知創(chuàng)新。當學生的筆記開始出現跨學科鏈接時,便是思維創(chuàng)新的萌芽期。如歷史課上,教師引導學生將“新航路開辟”筆記分為“航海技術”“經濟動力”“文化影響”三欄,并增設“穿越者建議區(qū)”。有學生在第三欄寫下“殖民擴張的倫理反思”,并延伸設計“假如我是麥哲倫船隊醫(yī)生”的生存方案,涉及地理氣候、營養(yǎng)學、傳染病學等多學科知識。這樣的筆記讓歷史知識從書本走入現實,學生在重構筆記的過程中,悄然成長為能夠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問題的思考者。
按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分階實施
小學生思維以具象為主,筆記工具需充滿童趣。比如自然筆記本內頁劃出天氣符號貼紙欄,學生記錄《二十四節(jié)氣》時,既可用文字描述“驚蟄雷鳴”,也可粘貼圖案表示蟲類蘇醒。這種多模態(tài)記錄降低了記筆記的畏難情緒,使學習充滿探索樂趣。
初中生進入邏輯思維關鍵期,需強化結構化訓練??茖W教師可設計“三區(qū)筆記模板”(如現象記錄區(qū)60%、原理推導區(qū)30%、生活應用區(qū)10%),幫助學生建立“觀察→分析→遷移”的科學思維鏈。
高中生階段的筆記應著力培育批判創(chuàng)新能力。以文學經典研讀為例,學生的筆記可呈現多維思辨:頁眉處考據不同版本的字詞差異,正文旁批分析敘事策略,頁腳延伸出跨媒介解讀(如《茶館》的戲劇沖突與當代社會紀實片的敘事結構比較)。這樣的筆記已超越知識載體功能,轉化為個體思想成長的孵化器。
構建思維生長的生態(tài)
教師的示范引領。教師的示范作用至關重要。某特級教師堅持展示自己20年的教學筆記:早期工整的知識摘抄逐漸演變?yōu)椴紳M箭頭、批注、鏈接符號的思維圖譜。這種看得見的成長軌跡,讓學生深受激勵:老師也在通過筆記學習。
技術與手寫的合理平衡。教師可開發(fā)學科筆記模板(如語文“文本細讀三棱鏡”、化學“實驗思維追蹤表”),這些模板像思維腳手架,幫助學生規(guī)范記錄。同時,可適度引入語音轉文字功能幫助省力書寫,用思維導圖軟件優(yōu)化知識布局,使用文獻管理工具延伸閱讀,但要始終堅持“手寫為主、技術為輔”的原則,確保學生保持動手思考的習慣。
評價方式的革新。改變“字跡工整度”的傳統(tǒng)評價標準,將筆記評估納入過程性評價,如基礎級看信息篩選的精準度(能否準確提煉關鍵詞)、進階級評邏輯建構的嚴謹性(如概念關聯(lián)的合理性),卓越級考量思維創(chuàng)新的深度(是否有獨創(chuàng)性思考)。當某高中的學生在《鄉(xiāng)土中國》筆記中手繪“差序格局”模型,并延伸思考短視頻時代的人際嬗變時,我們看到了教育動人的模樣。
?。ㄗ髡呦岛邶埥處煱l(fā)展學院基礎教育教學研究培訓中心副主任)
《中國教育報》2025年03月24日 第0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pdsfzw.cn All Rights Reserved.